能否加快处置银行不良资产
2020-06-29 15:02:00来源:城市金融报
原标题: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能否加快
近日,中国保监会向业内机构下发文件,拟开展单户企业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试点转移。在这个试点项目中有哪些创新来清除政策障碍点,它对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有什么影响?
最近,监管部门向相关机构下发了《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表示将试点单户企业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的转移。
据了解,参与此次试点的银行包括6家大银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参与收购不良资产的试点机构包括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格的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5家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
探索“出表”新路径
根据中国保监会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1万亿元,比上季度末增加198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1%,比上季度末上升0.0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末消费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24个百分点,一季度末信用卡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根据贷款分类,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为134万亿元,其中正常贷款余额为130万亿元,相关贷款余额为4.1万亿元。总体而言,处置不良资产的压力仍然相对较大。
“近年来,监管机构一直在推动银行风险的全面暴露。这有利于银行长期稳健经营,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但同时也必然会使不良贷款率略有上升。此外,疫情对实体经济有影响,因为存在时滞,金融业的波动也应在下半年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处置不良的压力客观存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面对新形势,银行一方面要增加拨备,加大处置力度;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应在外部力量的帮助下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机构转移。这个试点是在这个大框架下设计的,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门槛和扩大交易范围。
工业研究宏观分析师陈豪表示,不良贷款转移机制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大额、企业和批量,到小额、个人和单户,逐步深化和逐步实施。过去,监管机构出于审慎考虑,只发放了大宗企业贷款。现在,随着转让机制的成熟、不良处置机构的增多、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和不良资产的增多,有利于商业银行逐步探索多种形式的不良资产转让。
在模式上,试点也从以前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谈判”模式转变为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通中心,唯一的受让方通过一次招标或多轮招标确定。当只有一个合格的潜在投资者通过上市展示产生时,可以通过协议转让。
二三季度为重要观察时点
华泰证券研究所大金融业首席分析师沈娟表示,零售风险暴露存在一定差异,零售风险暴露较早,公共坏账产生滞后较为明显。后续的资产质量压力依然存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是重要的观察点。
据浙江省某大银行二级分行负责人介绍,截至5月底,该行不良贷款率为0.48%,新增不良贷款1.62亿元,同比增长2600万元。新的不良贷款
业内专家表示,商业银行某些领域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需要引起重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表示,包括疫情加速在内的债券违约风险传导加剧,小微企业资产质量亟待关注,而中小房企面临更大的偿债压力。
赵雅莉强调,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减轻和住房需求的延迟释放,大型住房企业的整体信贷水平相对稳定。然而,由于高杠杆率、经营能力弱、销售增长缓慢和融资环境紧张,中小住房企业将面临经营现金流的进一步压力和偿还债务的更大压力。考虑到短期内负面因素依然存在,我们需要对未来中小房企的信贷风险更加警惕。
S&P的全球评级报告称,中国房地产开发商近年来实现的销售额大幅增长,部分是由于合资企业的贡献。然而,联合经营模式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正在上升。如果这些债务按比例纳入渗透指标,可能会给开发商的信用状况带来压力。
此外,外资企业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据沈娟分析,1月份以来,港口、商贸、电脑、汽车等外需行业的信贷利差大幅增加,预计外需行业将受到海外疫情的严重影响。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有必要将重点放在公共端的外部需求行业,海外疫情的后续进展可能会导致资产质量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