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被伪造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几天
2020-04-16 15:02:00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级被伪造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几天。
4月1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规定》,强调广播电视部门要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协调收视和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并对数据的收集和发布进行监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或者破坏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的收视和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不得制造虚假的收视和收听率(点击率)。
在过去几年的民意领域,虚假收视率的话题已经引起了舆论的波澜。从2016年光媒体总裁王长田公开“炮轰”收视率欺诈,到2018年导演郭靖宇透露卫星电视要求他购买收视率或不播放收视率,收视率欺诈的争议从未停止。辩论的真相越多,虚假评级的神秘就越明显。
随着社会,尤其是商业层面对收视率的高度重视甚至崇拜,出现了“只看收视率”的现象。一些投机者通过伪造评级获得了巨额非法利润。有三种篡改评级的方法,即“干扰样本”、“窃听和截取数据”和“直接篡改数据”。事实上,评级欺诈并不是一场“单行道之战”,而是一套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已经形成,它所赚取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广告和营销费用,还有无数员工的血汗钱。
从郭靖宇事件可以看出虚假收视率对电视行业的毒害。根据郭靖宇自己的叙述,当时,他导演的一部电视剧即将播出。一位拥有广播平台的高管表示,如果不在收视率上花钱,这部电视剧就不会播出。虚假收视率束缚了电视专业人士,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甚至破坏了行业内的平等竞争氛围。这场资本游戏的泡沫越来越大。当它被戳破时,最终会伤害观众的感情。
2018年12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广播电视节目阅读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试运行。只有确保国家数据平台的数据权威性和准确性,才能防止产生虚假评级的组织混淆和干扰市场。
除了对所有评级研究机构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调查以及对欺诈行为的零容忍之外,我们还必须不断提高非法成本,使评级“不能造假”,从而在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上建立一个更科学、更公平的评级评估体系。似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电总局)是认真的告别虚假收视率。
只要欺诈在技术层面上能够被发现,在监管层面上没有漏洞,从业者就害怕成为评级欺诈的“帮手”和“破坏者”,那么评级欺诈就不会真正得到扭转。电视剧市场的竞争回归到以作品质量和观众的真实口碑为主导的局面,行业的竞争生态恢复到公平和清晰,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发起这一重磅打击,随着相关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评级欺诈的“好日子”应该还有几天。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版编辑: Ropan]